你信任这个品牌所代表的能力,比如说我信任海底捞的能力,我相信只要拉朋友在海底捞请客,一定不会难堪。 	
 	 		想到一个产品的时候,第一个想到的东西是服务,我们做一个产品其实就是运营一个服务,然后帮用户解决问题。 	
 	 		但是我们在运营一个品牌的时候,其实是讲一个故事。故事里有丰富的信息,它会留在人内心的一个情感角落。 	
 	 		所以,你看一个产品的时候,你是在衡量,你评判它当下的特性(其实大部分用户是不懂那些专业术语的)。但是当你感知一个品牌的时候,你是在预支自己的信用和期待。 	
 	 		比如吃饭,肯定先选品牌,去哪个餐馆吃,进了餐馆以后才会去挑产品,在这个餐馆里面我具体吃什么。 	
 	 		做产品和做品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做产品是满足需求,做品牌是产生偏爱。  	
 	 		什么是知名?什么是偏爱?举个例子: 	
 	 		一个班几十个学生,老师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名字,所以对于老师来讲,每一个学生都是知名的,但是老师也有偏爱。 	
 
   	 		 			同等知名度的情况下,人有偏爱,耐克的知名度从未发生变化,但是当它选择了一个巨大争议的运动员当他的广告代言人,他成功地运营了用户的偏爱,然后直接拉升了当季耐克销售。 		
 		 			从知名,到偏爱,然后直接影响了购买决策。这就是品牌运营的智慧。 		
 		 			从淘品牌开始,小米手机正式开局,中国有了数不清的网红产品。这中间有人小成、有人大成。 		
 		 			什么是小成?做了一款爆品,挣了一笔钱。 		
 		 			什么是大成?真正成为了一个品牌,让用户信任它的持续能力,拥有了用户的偏爱,拥有了用户预支的信任。 		
 		 			到目前的状况看,小成多,大成少。 		
 		 			回到文章最开始提出的问题: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产品,但品牌却很少?  		
 		 			我个人的分析,大原因有两方面: 		
 		 			第一,没有品牌这方面的心理账户。  		
 		 			什么叫心理账户? 		
 		 			大家对钱的感知是不一样的,我们去餐馆花60块吃一份酸菜鱼,所有人都觉得很正常,但是如果让你花60块买一本书,绝大多数人都觉得太贵了,舍不得。 		
 		 			大家花钱卖流量、做满减、做补贴、做产品促销,这个心理账户是有的。但是如果为了品牌花钱,怎么都觉得贵。 		
 		 			“脱贫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阶段,“心态脱贫”更是非常重要的蜕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