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公司新闻
看“一物一码”如何赋能新零售!
来源: | 作者:顺邦数码科技 | 发布时间: 2018-07-16 | 1178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利润太薄,红包费用太高,发不起。品牌商对一物一码并没有深度化认知,大部分客户品牌商认为,一物一码的营销活动只能是发红包,但很多品牌商说,现在发钱发不起。其实对于用户而言,ta需要的不是单纯的发红包,更重要的是有效的互动体验和有效的购物理由。

以康师傅的一物一码营销方式为例,与腾讯视频、QQ音乐进行合作,用户扫码即可参与“燃痛快,赢大奖”的活动,奖品为腾讯会员和QQ会员。打破了只发红包的一物一码营销模式。

2、认为一物一码就是阶段性的促销活动

当活动结束,单从销量提升角度来看,效果好像不明显,而实际上,真正的一物一码是一个品牌商和消费者0距离、无障碍低成本互动的一个最佳入口。很多人以为,扫二维码扫出来是一个活动,然后就没有然后了。

真正意义上的一物一码背后对应的都是一个用户的账户体系。

3、没搞清楚一物一码和传统再来一瓶的区别

认为一物一码就是根据预算设定一下中奖规则即可,没有考虑到一物一码和传统再来一瓶的区别,奖项设置后不看、不管、不问,白白浪费了促销费用。重点是,再来一瓶的营销套路已经老得不能再老了,如今,消费者追求的需求点更多的是个性化,就以2018年的世界杯为例,蒙牛围绕世界杯,不再使用那“缺乏交互性”的再来一瓶活动,而是在多个单品上都充分地应用了一物一码的互动特征,比如,集卡牌、抽奖等活动。这可让很多的年轻用户爱不释手。

4、认为一物一码系统就是个软件工具

满大街都有这样的软件,随便找一个就能用,没有认真思考用户扫码的诉求、交互体验和并发量,结果是软件根本不能支撑用户的扫码需求,导致扫码奖励与用户诉求不匹配,领取率低,扫码体验感太差,影响用户的品牌认知,扫码量稍微大一点,系统就打不开。

5、认为一物一码的数据没什么用

很多一物一码软件没有用户经营体系,不能在客户扫码那一刻就自动构建用户账户体系,也未能和公众号粉丝做有机关联,导致扫码的数据变为一堆死数据,毫无挖掘价值。

五、一物一码正确应用的四个阶段

现在大家对一物一码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,存在很多误区。所以品牌商的当务之急,就是要让你的消费者对你的这个产品,通过一物一码形成一个刚性认知。

1、实施饱和攻击,建立扫码认知;